1)第216章 王莽的时代来了_大汉永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6章王莽的时代来了

  元寿一年(公元前2年),十二月,庚子,刘欣以侍中、驸马都尉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册曰:“建尔于公,以为汉辅!往悉尔心,匡正庶事,允执其中!”

  是时,董贤年二十二,虽为三公,常给事中,领尚书,百官因贤奏事。以父卫尉恭不宜在卿位,徙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

  弟宽信代贤为驸马都尉,董氏亲属皆侍中、诸曹、奉朝请,宠在丁、傅之右矣……

  大司马令领尚书的分量是极其厉害的。

  汉朝初期,丞相为百官之首,权利很大,丞相这个之位最开始来源于秦朝,秦朝来源于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各国的君主们便有肱骨之臣辅佐,那时候被称之为相国,并不用丞相这个封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华夏之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此时的相国被改为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利。

  大汉许多制度都是借鉴和继承秦朝的,相国也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萧何、曹参都曾经做过相国。

  但是到了汉惠帝在位时期,重新启用丞相这个称号,将丞相一分为二,分为左丞相与右丞相,《史记》中记载:“相国曹参薨,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丞相得到下面的人汇报,然后汇总多方面信息之后,把这事的情况和对策写成公文,草拟完,报入宫内。

  到了宫中,由御使大夫寺进行核查,看看写的是否合法合理,然后再经尚书送交皇帝审批。

  这个时期的尚书就是个完全跑腿的小卡米,仅仅是把公文呈上来的那么一个职位。

  皇帝看到丞相的报告后进行审批,他要是对这方案觉得不行,就打回去重新拟,如果觉得行,就盖章审批通过回复给相府,丞相再跟着自己这报告去进行落实。

  如果皇帝下达文书中涉及到要起草正式诏令的,就由御史大夫寺起草,再经尚书送皇帝审批,皇帝盖章通过后由尚书登记,再下达御史大夫发往全国……

  所以,在大汉初期,一件事情具体咋干,由谁去干,干成啥样,花多少钱全都是丞相的事……

  但到了汉武帝这里就不行了,他推崇儒家思想,不再是无为而治,而是想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大权,丞相过高的权利使得汉武帝开始感到威胁,便开始任用儒生为丞相,并削减丞相的权利。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汉武帝太想打仗了,满世界打仗,恨不得天天和匈奴干架。

  边疆把匈奴的情况汇总来,然后丞相咔咔咔一顿分析,怎么打,从哪里打,出多少钱,写成奏报和对策给汉武帝禀报,他一看。

  好家伙,就出这点人,不够呀,你这丞相是二百五,吃干饭的,方案也不行呀。

  于是,大手一挥,得了,还是朕自己

  请收藏:https://m.haiyu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