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9章 从杜工部开始_造个系统来读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杜甫的爱情有什么值得写的?

  仕途不畅,迫于生计,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白头到老。

  唐明耀尝试写了个开头:

  【秋高气爽八月天,红枣颗颗缀满园。出生北方士族大家,家境优渥,七岁便能吟诗,十五岁还在家里上树打枣的少年郎杜甫,永远不会想到,他今后的几十年人生,会在坎坷与颠沛流离中度过……】

  停笔。

  想了想,太飘。

  切入点也不对。

  翻开自己专门去报刊亭买来的《萌芽》杂志,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理念再读了一遍,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

  杜甫的爱情,前两个理念他可以在文中传达出来,但没有真体验,不接地气,给人的感觉,总是隔了一层。

  又琢磨了一阵,唐明耀决定从身边的小事切入。

  开篇,写夜半时分,万籁俱寂,突然隔壁邻居家传来阵阵喧哗,接着是鬼哭狼嚎,一个男人喊“杀人啦!杀人啦!”把周围邻居全都吵醒。

  人们睡梦中穿衣起身,前去查看,发现原来是两口子打架。

  因为男人没本事,挣不到钱,当年结婚的各种许诺,现在一样没兑现,日子还越过越难,女人不满意了,成天在家里找茬,一点小事就大吵大闹,这次大半夜的因为打鼾又吵起来了,女人去厨房拿了菜刀要砍人,于是就有了邻居们听到的那声呼救。

  邻居们好心劝架,但发飙的女人没人劝得住,只好报警,派出所来人调解,闹到天亮才得安生。

  文章里的“我”,由此产生许多唏嘘。

  家长里短,一份感情经过柴米油盐的过滤,是否就会变质?

  大人们的感情,是否真如元稹诗中所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话题由此引开,谈及杜甫。

  唐明耀写道:【距今1257年前的一天,长安,十里红妆,喜轿游街,二十九岁的杜甫鲜衣怒马,把小他十岁的妻子杨氏迎娶进了门……】

  之后,把杜甫中年不得志、遭遇战乱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逐一展露。

  唐明耀从杜甫传世的诗歌里,逐一查证其妻杨氏的生平、习性、以及对杜甫家国抱负无怨无悔的支持,每写完一段,就用杜甫的原诗做一段总结。

  比如,写到杜甫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俘虏进长安,逃脱无门,思家难耐时,就用他那时写的《月夜》做总结。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照其当时的人生经历,立刻就变得很催泪很感人。

  文中还着重提及杨氏的出生,乃是官宦人家子女,从小锦衣玉食,但嫁给杜甫之后,却不得不亲自操持家务,动手浣衣舂米,因家道中落以及世道艰难,小儿子被饿死,其中艰辛凄苦,令人伤怀。

  当时情景

  请收藏:https://m.haiyu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