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九章 再回现代_民国二十六年我来自未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们也不会去干涉他们的利益。”

  镜头回转,罗斯福虽然表面上和姜诚相谈甚欢,但脑子可一刻都没有听过,姜诚提出的这些要求,很明显是在为战争做准备啊。看来中国也知道了日本要动手了,希望这次的战争可以让这个一心只想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的美国彻底清醒过来吧。

  姜诚知道自己对于丝袜想的过于简单了,罗斯福虽然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敢和财团较劲,还较赢了的总统,但自己也不敢把希望放在他的身上,姜诚立刻发报给德国陈南,让他立刻和希特勒进行沟通,美国这边罗斯福说话不一定有用,德国那边希特勒可是一言九鼎。

  姜诚又发电给上海,让虞洽卿等人将预选的学生先送往美国,并且做好接受美国华侨的准备。

  其实华侨最多的是东南亚,可惜自己一直没有机会过去,姜诚便问了问司徒美堂关于东南亚华侨的问题,司徒美堂听到东南亚愣了一会,想了想才说道“你说的应该是南洋吧?”

  原来这个时代东南亚这个名词还是不存在的,这个时代应该称呼为南洋华侨。后来姜诚才知道是二战时英国人把东南亚作为一个战区,才有了这个名字。之后大家用习惯了,便成为一个新的区域(本文为了方便观看,统一称为南洋)。南洋华侨历史最早已经不可考,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南洋华侨是全世界华侨最多、经济能力也是最强的华侨团体。但在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中和满清政府对其无视的态度中,对中华的认可逐渐降低,直到清末才有了彻底的改变。

  辛亥革命前,维新党人和革命党人在南洋的宣传活动,成功地将华侨对家庭、宗族、家乡的认同引导到对中国的认同上。辛亥革命后,华侨对祖国的认同随着祖国的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晚清末期萌发的民族主义情感,到20世纪30年代末发展成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潮。尤其的平民华侨,本就无法参加当地事务和政治,在当地无恒产无地位,其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容易深化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

  华侨对日本人的仇视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自身,华侨长期以来都在东南亚的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但是在一战后日本商会大举进入南洋。在马来半岛,日本人为了推销日货,日商入乡与土人结拜,领导土人组织合作社等等,全部销售日货,日方给予种种利便。日商的经济扩张是在侵蚀、损害华商传统经济领域下进行的,其试图取代华商的目的昭然若揭。这种经济扩张使华商感到切肤之痛,也使得与维护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以反日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成为更易被南洋华侨接受的理念。

  到现在,南洋各地华侨都

  请收藏:https://m.haiyu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