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四三章 完善科举制度_李佑的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忌的臭脚,真的是蠢。”

  “就是...而且王皇后还无所出,将李忠弄成自己的继子,然后还逼迫我将李忠变成了太子,真的是一群混账,五哥,我想...!”

  李佑知道李治下一句话想要说什么,无非就是想要说让武媚娘当皇帝,不过,李治并没有说出口,这边李治拦了一手道:“现在想要换了王皇后还是有一些麻烦的,你也知道朝堂上的人都不是我们的人,长孙舅舅往那里一站,直接给你来个百官罢朝,你就完了。”

  “可是程国公,唐国公,尉迟国公不是都站在我们这边...!”李治有些着急。

  “是呀...三位国公都在我们这边,可是你还是要清楚一点,国公们只是适合用来震慑,他们的权利都被架空了,所以你敢用他们?”

  李佑笑着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道:“你用他们,难道就不怕又来一个长孙无忌?”

  “啊...那五哥,我们该怎么办?”李治皱眉不已。

  “先拿下刑部尚书和刑部侍郎,跟着我们还要将褚遂良的吏部尚书给抢到手,等吏部尚书到手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恩科了。”

  “恩科...?”李治看着李佑问道:“五哥,恩科意义不大呀,选上来的都是世家的人,就是给那些世家官位的恩科。”

  李治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一定意义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把九品中正制度撕开了一个口子,但起作用也仅限于这个口子。

  从整体而言,唐朝科举制度还是上层社会内部选拔人才的机制,因为科举制度从考试资格的确立到考试过程以及评选制度,都是在为权贵世家倾斜。通过科举制度产生的进士几乎都是上层出身,仅有的寒门也都不是底层,而只是家道中落或者两代无人为官。产生这种现象第一个原因是唐朝科举制度还不完善。

  获得考生资格的几乎都是世家出身。

  最重要的是,李唐时期科举不采糊名誊录制,考生的名字清除地摆在试卷上。如果只是这样,那科举还只是有舞弊的可能,唐朝科举制度还采用“通榜”。

  考生在考试前,把自己的文章呈给文坛领袖、考官、宰辅等人评判,这叫做“温卷”或者“行卷”,以博取名声,而主考官根据名声以大儒、宰辅的推荐,制成榜贴,以供录取时参考,也就是“通榜”。白居易、杜牧、韩愈等大文豪都做过这样的事。

  科举制度不完善只是表,最根本的原因是世家大族的力量依然强大。

  但是你要是想要摆脱世家大族,就必须要完善科举制度,只要科举制度完善之后,那么就会形成一个文官士大夫阶层。

  这样就可以用他们来对付世家大族。

  李世民在位如此的和平,就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山东集团,用山东集团对抗其他的世家大族,让李世民的大唐有了别样的繁荣,李佑现在要做的就是帮助李治尽快的成立一个文官士大夫阶层。

  用这个文官士大夫阶层来对抗世家大族,这样的话,可以有效的加强皇权集中,不过,这件事情任重而道远,李佑还有的忙。

  请收藏:https://m.haiyu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