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8章 还有傅抱石的一幅画_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质地为绢本,绢丝粗细均匀,绢面紧密细滑,十有八九是明中期盛产于苏州一带的贡纲。

  岫玉轴头,玉质油润,包浆自然,现在虽然不怎么值钱,但在当时可是上好的美玉。

  苏木轴身,颜色并不是其特有的深黄,而是米色,更接近于白,显得极为明净。一看就是用石灰汤转过色,且已经存放了好些年头。

  字更不用说,虽然不敢确定就是李东阳的手书,但李定安至少会欣赏:瘦劲连绵,儒雅灵动,藏锋内敛,动中有静,方圆兼容。

  无论是从起笔、行笔,再到落笔,整个过程圆转如意,自然流畅,不见半点刻意。

  说通俗点:写的极好,肯定是名家手书,绝非后人临摹。

  然后是题跋和印鉴,李定安同样没有刻意研究过各代衍圣公的笔迹与印章,但可以肯定:这十五句题跋所用的墨与十五方印鉴所用的印泥,都符合明清时期上层阶级常用的徽墨及朱膘印泥的特点。

  再根据墨色与印迹之间的颜色对比,完全可以断定:最早与最晚的题跋和印鉴,时间至少相差三百年。

  从明弘治到清同治,可不就是三百多年?

  到这里,基本可以确定这件东西没问题,如果非要较真,至多也就是找一下李东阳的真迹,比较一下笔迹。

  但李定安觉得出错的可能性不大:看结构、看笔画、看布局、看章法,以及风格,绝对跑不开书法大家之手。

  如果是后代名家临摹,也不会临摹洐圣公祖传的尽牍家书,更不会私刻整整十五代洐圣公印!

  所以就挺奇怪:这样的好东西,段牧才花了一百二十万?

  如果转手,不敢说加个零,但翻个三四倍轻轻松松……

  “从哪来的?”

  “就在这买的?”

  哦……想的太投入给忘了。

  “你入手之前,再没人问过?”

  “肯定没有……我和卖家算是熟人,听说她要送这幅字参展,我当即追了过来。当时专家才刚刚鉴定完,说是李东阳真迹,还有十五代洐圣公题跋留印,东西对的不能再对。再看估价,才一百万出头,所以都还没来得及进展柜我就买了……”

  鉴定的这么清楚,还能估到一百二十万,谨慎的过了头了吧?

  “哪位专家鉴定的?”

  “就在三楼,名字我没记住!”

  “卖家呢,就没加一点儿?”

  “她和我爸是生意合伙人,估计没好意思。”

  啧,这运气?

  “专家鉴定的没错:是真迹,不论是李东阳的字,还是洐圣公的题记和印鉴都没问题,绝对是能放家里压箱底的好东西!”

  李定安轻轻的把画轴卷了起来,“就是价格估的低了点,你算是捡了个大漏!”

  “不怕李老师笑话,我和明真差不多,两人的雅骨凑一块估计都没一两,反骨倒挺多……”

  雷明真伸脚就踢,段牧笑着跳开了一步:“李老

  请收藏:https://m.haiyu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