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七章 太皇太后:王珪之罪,罪莫大焉!_我在现代留过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皇太后就差来粱惟简,命粱惟简与石得一,陪着赵煦在殿中读书。

  这些日子,两宫对赵煦的学业,没有半点放松。

  除了天子新丧的那两天,没有督促赵煦读书外。

  其他时间,都在督促着赵煦功课。

  她们似乎已经达成了默契,一个教,一个辅导,各取所需。

  赵煦的表现,也让她们很满意。

  聪明、懂事,而且理解能力超群!

  常常能举一反三,有些时候甚至可以借用论语、孝经里的经义,来解读春秋之义。

  这不仅仅让两宫大为震惊。

  也让两宫身后的两个翰林学士惊讶不已。

  赵煦不知道这些事情,也不必去知道,他也不关心这些事情。

  他只是按部就班的做着他该做的事情。

  就像变色龙在对猎物发动致命一击前,会静静的在原地一动不动,扮演着树枝、石头、苔藓。

  所以,无论也没有人陪,他都认真的读书,认真的写着读后感。

  这就让他身边的人。

  无论是女官,还是内臣,总是赞叹惊讶。

  皇城大内,上上下下,现在已经人尽皆知,天子好读书、爱读书,且喜欢读书。

  这些人知道了,汴京人自然也就都知道了。

  ……

  赵煦在福宁殿里读书。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则在保慈宫的一个便殿中,看着一份份弹章。

  看着看着,向太后也被弹章上的文字,带动了情绪。

  实在是这些御史们,找来的材料太多了,挖出来的细节也太多了。

  譬如,有御史言,王珪去年,曾指使都堂吏员,私自将其儿子王仲修在都堂堂薄上记录的‘冲替’罪名抹掉。

  其还派人修改王仲修在吏部的告身,将其曾被大行皇帝责授的记录,悄悄的藏了起来。

  这样,假若有人去吏部察看告身,就看不到王仲修在淮南转运使司任上的过错。

  而这个,仅仅是御史们弹劾王珪的诸多罪名中,最轻的一个。

  剩下的罪名,一个比一个夸张,所用的措辞,也一个比一个激烈。

  最极端的御史,甚至已经喊出了:珪在三省两府,包藏奸邪之心,任用奸佞,乱祖宗法度,国家典章……不杀珪,不可以谢天下!

  “看来,左相所作所为,确实是朝野震惊啊!”向太后放下又一个弹章后,就懒得再看了。

  她看向太皇太后,问道:“未知娘娘,可已有了决断?”

  太皇太后轻声一叹,道:“国家不幸,都堂之上,竟出了这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奸臣!”

  “非剥麻不足以平天下之怨!”

  向太后听到这里,就深深吸了一口气。

  哪怕她对王珪,其实也恨不得一杀了之。

  但,还是对姑后的果决和狠辣,感到惊心!

  作为宰相之后,向太后知道什么是剥麻?

  一切文臣士大夫的噩梦,所有宰执大臣的梦魇。

  剥麻是宣麻拜相的反面。

  亦是国朝,处置大

  请收藏:https://m.haiyu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