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6章 单晶炉的计划_星火200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悠然自得地回到了自己书桌前,开始研究起数字阵列雷达科技树的下一个节点来。

  现在,扩散炉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那么下一步就是单晶炉。

  搞定了这两样,基本上数字阵列雷达所需要的T/R原件就能量产了。

  至于进一步提升性能所需要的光刻机、刻蚀机?

  嗯……如果有富余的源点,也不是不可以搞一搞,但总体来说,性价比不高。

  实际上,任何一种军工电子产品,它所需要的半导体技术都不会是最尖端的那一批,甚至在老毛子那边,有很多武器、包括苏-27在内,用的还是60、70年代的电子设备。

  那时候的电子设备都是些啥?

  大型PCB、封装的SMD芯片、卡塞格伦技术造的雷达、甚至还有大型分立式晶体管这种略显赛博朋克的玩意儿。

  可这么落后的电子设备,对其空军的战斗力影响却是有限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进入到相控阵时代之后,大家都开始对自己的雷达系统进行更新换代,但哪怕是最先进的雷达芯片,都会落后于民用芯片好几代,直到20年以后,世界上大部分雷达都还停留在70到40nm的水平。

  所以,单纯为了数字阵列雷达去搞光刻机,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还不如趁着这个还不算敏感的时间点去多买点回来……

  想到这里,陈念轻轻摇了摇头。

  那就还是不要布局太远了,先把单晶炉的技术搞定。

  至于剩下的,走一步看一步也没关系。

  于是,他取出了之前的会议上输出的有关单晶炉设备的技术难点清单,开始逐个用系统进行扫描。

  这一次,技术难点清单相比起扩散炉要少得多,但所需要消耗的源点数量却相差无几。

  主要的原因是,单晶炉的制造涉及到面向过程的仿真软件,而仿真软件初始化必须有大量数据支撑。

  很显然,系统帮他跳过了这个环节,并且把这个环节的成本计入了源点消耗中。

  总体算下来,制造一台先进水平的单晶炉,自己需要消耗的源点数量是2.9。

  看到这个数字,陈念不由得在心里暗暗吐槽:

  果然当初F-22那么便宜都是新手福利,项目完成以后,系统的物价立马就回归到正常水平了……

  不过,自己也没办法跟系统讨价还价,只能想办法去赚够所需要的源点。

  还差1.32个源点。

  陈念叹了口气,记下“1.32”这个数字之后,又开始默默计算起自己赚够这么多源点所需要的时间。

  看来硅材料课程的学习日程,还得再继续往前赶一赶啊。

  一方面可以多赚点源点,一方面也要尽量通过提升知识水平,跟系统好好地“杀一杀价”。

  陈念默默挠了挠头,随后拿出早上记下的笔记,翻到“晶面指数”的页面

  请收藏:https://m.haiyu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