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7章 096核潜艇,下水!_星火2003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0吨,都不够分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伱没法去排出这些项目的优先级来。

  电网重要,但不紧急,且更新应用难度大。

  半导体紧急,但没那么重要,可应用难度也不高。

  两者并列对比,选择哪一个?

  真要讨论起来,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所以从上到下,对这个问题都还没有达成一致。

  倒是网友们积极得很。

  在看完核聚变会议、尤其是金属氢部分的报道之后,稍微有一些物理学知识的民众都炸了。

  在他们看来,金属氢的出现,几乎等同于人类实现了永生。

  “十年之内,先搞核聚变,再搞无损耗输电网,紧接着上储能和下一代电机,同时发起对高性能计算机的冲锋,最后,再花费十年的时间,一步一步跨越,搞出反重力技术,造出太空电梯,建造银河舰队,奔向星辰大海”

  这就是网络上规划出来的基本路线。

  很完美,也并不算夸张,但问题是,设计这条路线的人,那是真没考虑到生产力承受极限这个概念啊。

  10年干那么多事情,不要命了?

  到时候生产力提升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就会跌入有史以来最大的新技术陷阱,彻底摧毁整个国家的未来。

  这甚至都不是技术革命可以拯救的事情。

  想到这里,陈念不由得叹了口气。

  人类迈向进步的每一步都并不简单,如履薄冰、步步为营是唯一的选择。

  思索了片刻,他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建议。

  与以往不同,这份建议超出了纯技术的范畴,而是开始考虑经济、资源、劳动力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了先从小规模领域开始进行技术迭代的想法。

  在他看来,核聚变是必须优先保障的项目,但电网可以放一放,先从高性能计算机开始。

  至于什么太空电梯?

  十年之内不要想。

  他花了两千字的篇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这份文件也迅速被随行的保密工作人员封存,在飞机降落之后,就会送往最高决策层作为参考。

  所有工作处理完,陈念倒头睡了过去。

  而等他再睁眼时,飞机已经平稳落地。

  两个小时之后,他到达了渤海造船厂,在项目组成员的带领下,走近了这艘已经静静停泊在船坞里的巨型潜艇。

  负责介绍的是096总师李庆明,跟其他所有所有能接触到核心层的科研人员一样,他首先表达的也是对陈念的感激。

  一番简短的客套之后,两人也迅速进入了正题。

  “.所以咱们这艘潜艇,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

  “超大的体型,总长214米,水上最大排水量3.1万吨,水下最大排水量5.2万吨,比台风级还要超出一大截。”

  “可以携带24枚改进后的巨浪-3导弹,打击能力远超俄亥俄级。”

  

  请收藏:https://m.haiyu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